PMP考試經驗和PMP考試心得
本人之PMP考試心得只適用于那些時間不多,但向來就提倡效率的PMP應試者。 1、關于我PMP考試前的知識背景:PMP一詞,最初還是聽我一位好朋友提起的,她也是剛考過的,當時,我想應該不會太難。但是我一直在學校呆著,基本上沒有做過什么項目,當然,如果申請到幾個課題和負責一次房屋裝修也算是項目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因此,可以說考試前是不懂如何實際操作項目,但可能會考試。 2、關于PMP考試結果:是兩個P,三個M,一個B,依次是M M PPBM。說實話,雖然是PASS了,但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我的期望是六個P。 3、關于PMP考試看書: 當然,如果有時間書看得遍數越多越好,因為“熟能生巧”。但也不至于把PMBOK背下來,私以為也實在沒有那個必要。聽得比較多的建議都是要把書看4-6遍,但我覺得真正去這樣做的人可能(看仔細了,這里是可能)是少之又少。因為,畢竟大家不是考試專業戶,看書要花費時間,如果不注重效率和效果的話,可能還是浪費時間。其實,重要的不是把書看多少遍,而是如何去看書,看什么,記什么,有沒有效果? 我只看了兩遍PMBOK書,千真萬確的是兩遍(或許正是因為只看了兩遍,才只得了兩個P,如果真的看六遍,就真的有六個P了,呵呵)。 第一遍,比較快,斷斷續續的大概花了兩周,主要是了解一下PMBOK大概說些什么,也沒有必要記筆記,不過,可以拿不同顏色的記號筆,依據自己的直覺把重點和難點在書上大概劃一下,但不要劃得內容太多(結果證實,我這次自己所畫的內容幾乎和課堂上石老師讓我們所劃的部分是吻合的。如此說來,其實,在課堂上隨著石老師的思路在書上劃內容時,也相當于又把書上的重點看了一遍!)。POMBOK第一遍看過后,對其了解的程度就像提起一串葡萄那樣,應該清楚這串葡萄有幾個分叉,每個叉枝上有幾個葡萄,哪個叉枝上的葡萄多,有幾顆大的,幾個小的,分別掛在哪個叉枝上。結合PMBOK,就是要清楚PMBOK分幾章,每章有幾個大標題,是不是自己所熟悉的內容,自己理解其有沒有難度,哪個章節的內容最多,各章節之間以及每一章內部的多個大標題之間有沒有一種潛在的內在聯系,如果沒有,能否按照自己所熟悉一種思維方式將其聯系在一起。這樣依據這一線索,就可以合上書本,閉著眼睛將PMBOK各章節的內容,提綱挈領的“過電影”似的回憶出來。我個人認為,看第一遍書時,一定要快,但也絕不是走馬觀花的那種,在看書過程中,最好不要每次都間隔得太久,不要做題,也不要配合著看金老師的那本書。不然,看了后面的,前面講的什么又忘了,這樣就不會有整體感,也就是說不能從“制空”感的整體高度把握PMBOK。 等PMBOK第一遍看完了,為了更好的吃透、了解或者說更深入、更專業的理解PMBOK,就需要看金老師那本書了。金老師那本書也要看兩遍,但看金老師那本書的方法和看PMBOK正好相反,也就是說,看PMBOK時,第一遍要快看(速讀),第二遍要一個字一個字的讀(精讀)。而看金老師那本書時,則正好相反,第一遍是一個字一個字的讀(精讀,因為這時已經看過PMBOK,對其有了初步了解,看金老師的書就是為了徹底吃透和理解,并拓展和衍生相關知識點,當然要精讀了),且要把自己不懂的難點和自以為的重點用不同顏色的筆做記號或者劃出來;而金老師那本書第二遍要放到考試前1周內快速看,主要是看第一遍劃的重點,難點,目的是臨陣磨槍,對其內容混個臉熟,應付考試。金老師的書上有很多題目,看其第一遍時,一章一章的可以對應著做些題目,如果自己看得比較慢,時間不充足的話,也可以等到后面一起做。但我個人建議還是先快速地做一些比較好,目的是熟悉一下題目的形式和出題思路,培養和訓練自己對PMP考試題目的預適應性和敏感閾值。 一般情況下,PMBOK看過第一遍后,就要上石老師的課了,關于石老師課的重要性,我后面還會專門介紹,對我個人而言,聽完課后,那感覺簡直是脫胎換骨! 看PMBOK第二遍時,不但要一個字一個字的精讀和劃書,還要按照自己的思路做筆記,列重點!不管你在電腦上打字還在紙張上寫字,反正一定要用自己看得懂且自己所熟悉的慣用方式將每章的重點、難點精煉地列出來(為考試前的臨時抱佛腳做準備),可以以突出標題式,也可以像123等記流水帳一樣排出來。看這一遍書時,還要把不懂不理解的部分,參照一下金老師的書,實在還不明白的可以去網上google,這樣印象會更深。看完第二遍PMBOK后,應該可以清楚每一章節可能要考的知識點,而不僅僅是幾個大標題而已。 我在讀第二遍PMBOK時,是這樣做的:第一,先讀PMBOK,一章一章的看,看完一章后,第二就快速讀金老師那本書中與PMBOK對應的章節,第三做金老師那本書中對應章節的題目(之前已經做過的再快速過一遍,我當時做的時候,感覺就像以前從沒做過一樣),第四,做石老師發的那本習題集,也是分章節對應的題目。這樣一個程序下來,基本上每個章節的知識點都掌握得差不多了。 4 、關于英文版本的PMBOK:如果有時間,可以在看PMBOK第二遍時,也就是在精讀PMBOK中文版時,對照著看英文版的,如果有必要,還可以把較重要或者難懂的部分在中文書上將其英文寫上,這一過程無疑也加深了對其理解和記憶。不過,我個人感覺,英文版的看看其前四章也就ok了,后面幾章比較瑣碎,其中關于工具的部分可以適當看看就可以了。當然,如果您時間充裕,那就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了。 5、關于石老師的課:一個字“值”,四個字“。。。。。。”。一方面,視聽的效果本身就比一個人干巴巴地枯燥地看書來得好,另一方面石老師的確也把一些知識點詮釋得很到位。聽課過程中,時不時地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在配合劃書和那本講義,基本上算是大家一起又看了一遍書,完了再做些題目,慢慢的就進入了PMP考試內容所涉及的那種狀態。不過,我個人認為,如果石老師能夠結合實例,有選擇性地講解一下某些輸入輸出,特別是工具之所以被選用的原因,效果可能會更好。因為,這樣一來,我們對一些工具在何時會用到,為何被用到,以及如何使用(這就可能會需要拓展不少相關的PMBOK之外的知識)就會有更深的理解。還有,石老師可以讓大家把幾套試題中需要講解的題目提交上來匯總一下,重點講解,而不只是單純的把兩套試題的400道全部講解。那樣題目的覆蓋面就比較廣,且有針對性,預計效果會更好些。一己之見,僅供參考。 6、關于PMP考試做題:并非多多益善!與各章同步的習題集主要有石老師課堂上發的一本,還有金老師的那本書上,這些一部分可以在課堂上石老師讓大家一起做的,剩余的部分就可以在精讀金老師的那本書時自己做一些,如果還做不完,就可以在第二遍讀PMBOK時再做。我自己大概做了7-9套題的樣子。第一遍做時,最好恰好時間,每天一套應該不成問題。但在考試前,1-2天應該再把做過的幾套題目快速的看一遍,重點是第一遍做錯的,或者沒有把握的。每套題目盡量在30-40分鐘做完(看完),直接把題干和答案連起來看就可以了。如果第二天就考試,看過的題目和答案會有印象的。我個人并不提倡再去網上或者通過其他途徑找更多的題目來做。做題的目的是為了訓練題感、熟悉題目類型和答題思路。但靠考生回憶出來的以前考過的題目是要牢牢記住答案的(正確的答案石老師說了算),因為每次考試真的有好多是以前考過的,直接記答案就OK了。比如8個月,不一定。。。。不一定。。。,Q-sort之類的。 7 、關于PMP考試詞匯表:很多人都說詞匯表很重要,可我還真的沒有怎么看。也就是在考試前的那天晚上花了1個多小時,走馬觀花似的看了三分之二,考試那天記錯時間了,提前去了半小時,沒事做,又拿出書緊張的不行,很快速的看了數頁,最終還是沒有看完。我到現在都不知道,我沒能得六個P是不是與我沒有看完詞匯表有關。 8、關于PMP考試前一周:我個人覺得應該把自己最吃不準的地方(自己的弱項)、金老師的那本書和做過的所有題目都看一遍,特別是做過的題目,提前看也沒有用,會忘記的。 9、關于44個過程:石老師雖然給大家發了一份某個“前輩”自己在excel里面做好的44個過程的輸入輸出及其工具。但我個人認為看那個東西作用不大。要想真的把44過程所包含的內容熟悉,最好還是自己以一種自己所熟悉的方式和思路把44個過程整理出來。我個人是把44個過程、5大過程組、9大知識領域自己用鉛筆在A4紙上好好地整理了一遍,整理過程中,又捎帶著看了PMBOK中相關的內容和知識點。考試前幾天,我又在電腦上分別按照5大過程組和9大知識領域把44個過程又敲了一遍,并濃縮在幾張A4紙上,打印出來后,用不同顏色的記號筆將其44個過程相互間輸入輸出和工具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分別標出來,并找出其中的不少規律,記憶起來的確很省事。最后又把它們做成PPT,把一個個slids的動畫設計成漸出的方式默記了一下。經過這樣一折騰,44過程也弄的差不多了。 10、關于PMP考試:4個小時200道選擇題,對任何考生來說,時間都是充足的。平均1分鐘1道。剛開始可能會緊張,但不要慌,沒把握的可以先做個記號,等全做完了,可以回頭慢慢揣摩,祝好運!希望大家都拿六個P,氣瘋PMI! 祝大家好運常伴!阿門! |